停下來等等孩子


朋友告訴我,她那個性憨厚、樂觀的小三兒子,


有一回在週記裡老師所定的題目中寫著:他最覺得沮喪的事,就是每天聽到父母說--快點,快點!


 


早上快點起床、在車裡快點吃早餐,因為上學快要遲到;


晚上快點吃飯、快點做功課、快點洗澡刷牙、快點上床睡覺……


年紀這麼小的孩子,卻察覺到那份週而復始、不得不趕的無奈和無力



父母也很無奈,是什麼造就了這種「趕、趕、趕」的環境?


上一代的悠閒到哪裡去了?當然,那時學校是走三步路就到的隔壁,哪兒來的才藝安親班,


沒有多少父母會幫孩子檢查功課,連電視的卡通時間都只限定在傍晚的五點到六點,


也沒人將上班到晚上八、九點看成常態。


當今的父母無奈之際,也請想想,除了不可避免的大環境改變之外,


「趕」是否已儼然成了現代人溶進血液裡的基因,無法自拔?


 


帶著孩子走在路上,尤其是小小孩,對一切總是那麼好奇;


寵物店、玩具店、蛋糕店,甚至是天外飛來人行道上的一隻小蟲子,都可以讓孩子著迷不已。


很多年前了,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,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度少之又少。


 


孩子對一件事有興趣,但停留不到兩秒鐘,父母是不是就催促著快走?


「真有事情要趕路嗎?」不見得,


很多時候不是沒有時間,而是父母沒有耐心,


孩子的好奇和觀察根本還未獲得滿足,就被父母催著離開現場。


 


我們要不要做個實驗:下回帶孩子到動物園,試著當一個不催促的旁觀者,


看看孩子一種動物可以看多久,才主動跟父母說:「走吧。」


即使一場巡禮只看了五種動物又如何?


輕輕鬆鬆過日子--尤其在該輕鬆的時候,不是我們都想要的嗎?


去年,全家到海南島渡假,陽光、游泳、沙灘就是我們全部的行程。


早上睡到自然醒,吃早餐、游泳、吃午餐、游泳、吃………


 


我問孩子,「你們這樣過七天,會不會膩啊?」


「不會不會,這簡直就像天堂一樣!你不知道嗎?這就是小孩子的天堂。」


原本就不喜歡橫衝直撞的媽媽,現在才知道孩子更愛寧靜。


有一天玩到了晚上十一點,爸爸已經呼呼大睡。


我突然神經發作問兩個小鬼:「我們現在去海灘,好不好?媽媽最喜歡看星星了。」


兩個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平時只會催促孩子睡覺的媽媽,今天腦筋短路了嗎?


於是我們三人留了紙條給爸爸,以防他突然醒來擔心我們(其實,這是多慮了),


就朝飯店專屬的沙灘探險去了……


從十一點到半夜兩點,就我們三人,加上打瞌睡的警衛。


「媽媽,我們來聊天,」女兒說,「我最喜歡跟妳聊天了。」


就著星空下,我倆從小孩是怎麼做出來的,聊到八年抗戰後撤退來台。


弟弟呢?他只對小生物有興趣,只見很遠的一個小人點,跑上跑下地追著沙灘上的螃蟹。


媽媽只在偶而抬頭看不到小人點時,會突然跳起來大叫一聲:「弟弟呢?」


直到孩子又出現在媽媽的視線裡,


我和姊姊才又回到黛安娜王妃、蔣中正、孫中山、陳水扁和馬英九……


當然還有她又喜歡了誰誰誰。


 


父母有多少的耐心給孩子?停下來等等孩子吧--我時時提醒自己。


從他們兩歲到十二歲,我還是不曾忘記這一點。


 


而現在,我還要再為它加上一份不同的意義


上帝為每對父母都排了一列的孩子(好可怕啊),孩子都默默地等著父母來接他們。


只是,常常,父母只接了第一個孩子,就沒有再來了。


停下腳步或是放慢腳步,回頭看看--孩子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們呢。


做什麼事都可能後悔,生孩子,絕對不會。


但是無論如何,不管生了幾個孩子,我們都要好好把握人生這段最美好的時光。


 


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


這件事,現代父母,沒人不懂;簡單明瞭,不需要解釋。


只要有「同理心」的人都應該知道,萬萬不可以做。


可是,有多少父母明瞭,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情的重要性嗎?


 


我不做。我打死不做。盛怒之下不做,氣急敗壞不做,無可奈何不做,無計可施也不做。


反正我知道,我不能做。


 


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,我一次也沒做過。


「不要再包尿布了,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。」三歲時……


「不要這麼膽小,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。」七歲時……


「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,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!」八歲時……


「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?看姊姊成績多好!」十歲時……


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?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,


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「羞羞臉」「愛哭鬼」「長不大」「真丟臉」「沒出息」……


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呢。


 


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,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,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。


但更可怕的是--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,


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這樣的話,一代傳一代……


我常有這樣的想法: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,是會遺傳的。


今天如果我會用這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,


回頭想想,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。


 


但是,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。


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,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「對抗自己」。


明知是不好的教育方式,就不要以「我也是這樣長大的」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。


如果您說:「用手足做榜樣,有何不可?」


可是我說:榜樣,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。


父母開口的重點不是榜樣,只是批評、貶低、毀損,甚至只是出氣。


 


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,應該是對事不對人。


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,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,


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,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傷力就不見了。


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,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手。


說到這裡,如果您還是無法體會不要這樣對孩子說話的重要性,


試試將心比心看看囉:「爸爸,你每個月賺多少錢,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開賓士車。」


「媽媽,學校營養午餐真好吃,比妳做的便當好吃多了。」


「先生,早點下班回家,張忠謀不用上班也賺得比你多。」


「太太,少吃一點,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嬌。」


其實,這裡一樣可以將其後比較性的字眼拿掉,就是最正常不過的對話,也並無不妥。


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較,對事情不但沒有幫助,還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嚴重反效果出現。


 


我們家姊姊水性極好,五歲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;


弟弟,快七歲了,連洗澡水沖到頭上都要哇哇叫半天。


我們家弟弟從小自己睡一個房間,不哭不鬧;姊姊八歲了,


只差沒開探照燈睡覺,卻還常半夜喊叫找媽媽。


這時我在情急之下,什麼不該說的話都可能說。


但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「你看姊姊如何如何」、「你看弟弟如何如何」。


 


孩子是多麼清楚明白的動物啊!姊姊如何,弟弟會不知道嗎?


弟弟如何,姊姊會不清楚嗎?還等得到父母來多嘴?


說了也是白說的話,為什麼父母不能忍住不說呢?


甚至,手足之間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樣,反而就被父母這麼一說給搞砸了。


 


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該明瞭,


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陰影下掙扎,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愛下喘息。


父母一定要設身處地想想,如果哪天老闆對你說:「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,你看你……」


恨不恨?這樣態度的老闆可以得人心嗎?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


父母種種「恨鐵不成鋼」的心態反映在言語上,不僅可能傷了手足感情,更可能傷了孩子的心。


 


勇敢、不哭、字寫整齊、好好讀書、多運動……


父母要表達的東西,愈單純愈好,別把別人牽扯進來。


 


哪個孩子不想贏得父母的心呢!別拿兄弟姊妹當武器來批評孩子,


就是讓「兄弟不鬩牆」的第一個基本功。
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himanotw9703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